极目新闻记者 詹钘 丁鹏

离开地球187天后,神舟十五号乘组于6月4日清晨返回东风着陆场,三名航天员顺利出舱,状态良好。

自去年11月以来,神舟十五号乘组先后执行了四次出舱活动,圆满完成了多项任务。同时,三名航天员还开展了多次载荷出舱任务、28项航天医学实验,以及38项空间科学实(试)验,获取了宝贵的实验数据。


(资料图)

神十五乘员返回地球后,包括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在内的神舟十六号乘组将开展比往次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及在轨试验项目。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记者詹钘拍摄)

安全着陆,感觉良好

4日早晨6时,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东风着陆场,气温16摄氏度,风力3到4级。太阳挂在地平线,天色已白,多支搜救队已经在着陆点附近集结。

早在3日21时29分,遥远的太空中,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

“各车注意,收拢人员准备出发!”4日6时21分许,收到返回舱着陆点的坐标后,各分队按照预定计划,迅速向返回舱落区靠拢。

一路上,地面搜救车队疾驰向前,烟尘滚滚。早已待命的四架搜救直升机螺旋桨轰鸣。随着直升机缓缓降落至返回舱附近,身着橘黄色搜救服的航天搜救队员迅速展开无水肼检测、警戒区建立、便携站架设等工作。

极目新闻记者詹钘在神舟十五号返回舱着陆现场。

6时50分许,返回舱舱门被打开,三名航天员报告感觉良好。工作人员一边说着“欢迎回家”,一边将航天员抬出返回舱。

航天员费俊龙出舱后挥手致意。(通讯员汪江波 摄)

航天员邓清明出舱后挥手致意。(通讯员汪江波 摄)

航天员张陆出舱后挥手致意。(通讯员汪江波 摄)

截至7时12分,在热烈的掌声中,三名航天员分别被抬往各自的医监医保车。

随后,工作人员对舱内物品进行了整理。返回舱完成任务后,将被运回北京。

航天员出舱后被医监医保人员抬走。(记者詹钘拍摄)

圆梦乘组,出舱最多

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飞船发射入轨。

2023年2月10日0时16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被称为“圆梦乘组”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这是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费俊龙、张陆漫步太空,成功圆梦。

4月15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了第四次出舱活动。4月20日,“圆梦乘组”的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与上合组织国家青少年代表们连线互动,对孩子们提出的在空间站如何克服失重?怎么解决吃饭问题?休息时做什么?等问题作出解答。

5月29日,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四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

神舟十五号乘组与神舟十六号乘组会师中国空间站。(图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在这四次出舱活动期间,3名航天员先后圆满完成了舱外扩展泵组安装、跨舱线缆安装接通、舱外载荷暴露平台支撑杆安装等任务,为后续开展大规模舱外科学与技术实验奠定了基础。

除了出舱活动任务外,神舟十五号乘组还开展了多次载荷出舱任务、8项人因工程技术研究、28项航天医学实验,以及38项空间科学实(试)验,涵盖了生命生态、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等,获取了宝贵的实验数据。

返回舱着陆现场。(记者詹钘拍摄)

适应重力,恢复身体

4日清晨,神舟十五号返回舱在朝霞中成功着陆,三位航天员状态良好,并于7时9分先后顺利出舱,随后被医监医保人员抬上医监医救车,进行重力再适应,并用早餐。

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专家介绍,三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87天,这是一个长期的在轨驻留。长周期后重返地球,对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是一个综合的考验。

首先面临的便是重力再适应,就是身体从上到下各个器官系统都要适应重力的环境。

空间技术专家、航天科普作家张传军对极目新闻记者解释,航天员在太空处于失重状态,血液均匀分布全身,而当他们回到地球后,重力会引起精神、身体和心理短期不适,血液也会迅速涌回下肢,造成大脑和上身缺血,容易导致晕厥等状况。

为了帮助三名航天员更快地适应地球的重力环境,地面工作人员要在打开舱门的第一时间展开一系列措施来促进航天员身体机能的恢复。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医监医保室工作人员表示,在返回舱内,医监医保人员会协助航天员体位调整给予口服补液,促进航天员快速重力再适应;然后抬出专用的航天员抬送座椅,根据航天员的情况调节至最舒服的体位。

后续航天员到医监医保载体内之后,还将采取其他的措施帮助航天员适应回到地球的感觉。在地球进行至少6个月的恢复后,才能再次执行太空任务。

“博导”组员,更多期待

5月29日11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

见面会现场,说话慢条斯理、娓娓道来的桂海潮特点鲜明。三人中唯一戴着眼镜的他,也随着直播镜头画面瞬间引发了全网热议——“原来戴眼镜也能当航天员”。

当桂海潮的简历公布,大众才知道他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授,博士生导师。

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图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此前,极目新闻记者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神十六乘组是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后迎来的首个乘组。这个乘组包括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桂海潮即是这位载荷专家。

三人中,景海鹏是第四次执行飞行任务,是中国目前“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同时,朱杨柱和桂海潮分别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实现首秀。

针对戴眼镜的航天员,有不少专家做了解释。有专家表示,通常而言,航天驾驶员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是最高的,其次就是航天飞行工程师,而载荷专家相对要求较低。从国外的情况来看,载荷专家身体素质要求可以相对低一些,包括轻度近视,都是可以的。

神十五乘组完成各项任务,成功返回地球,接替他们的神十六乘组则面临着更多的任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表示,航天员系统综合考虑了神舟十六号任务特点,于2022年6月完成了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选拔,从首批航天员中选出1名指令长,从第三批航天员中选出2名航天员,其中1人为航天飞行工程师、另一人为载荷专家,共同组成飞行乘组。

由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所以飞行乘组需要承担非常繁重的空间科学实(试)验任务,也将是目前开展在轨实(试)验项目最多的乘组。三种类型航天员组成的飞行乘组,在飞行中他们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更高效地完成各项飞行任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