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汽车公司改变了以往直接带成熟车型入华的惯例,更多的是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和研发强度,有的甚至根据中国市场来调整集团的全球发展战略,把中国作为集团全球营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中国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市场,因此全球汽车巨头积极与中方进行全面战略合作。

截止2019年,中国汽车市场已经牢牢占据全球产销第一的位置,全球主流的跨国汽车公司已经把中国汽车市场作为其全球布局的主要方向,在中国推行全方位、全系列化运营,积极发掘中国汽车市场的全球性价值。

一、外资进入中国汽车产业的历史进程

1.外资进入初期(1983-1993)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百废待兴。虽然汽车工业在当时被国家当作支柱产业而提上日事议程,但由于当时中国实在是太落后了,再加上“文革”十年动乱,国家也没有任何实力来发展汽车产业,只能希望引进外资与本土汽车企业合作发展。

1983年5月,美国汽车公司的代表来到北京,与北京汽车制造厂合作成立了“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当时,美方股东比占31.35%。

这也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汽车企业,并且成为外资真正进入中国汽车产业的起点。

1984年3月,上海汽车集团在与德国大众谈判后,合作出资成立了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中方与德方的投资比例均为50%,不久,赫赫有名的桑塔纳轿车就被引进中国市场,风靡中国汽车市场超过20年,大获成功。

同年,江铃汽车公司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达成协议,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成为江铃汽车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从而顺利进入中国汽车市场。不久之后的1986年,中国政府正式把汽车工业定义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确立了汽车产业的战略地位,并从政策上激励国内的汽车企业与跨国汽车公司进行合资发展。

以”大规模、高起点、专业性”的原则进行发展壮大。此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跨国汽车公司纷纷与中国本土的国有汽车企业进行合资合作,丰田、通用、铃木等跨国汽车公司相继进入中国汽车产业领域。

一汽大众有限公司、神龙汽车有限公司、长安铃木有限公司等有名的合资公司都是这一时期合作成立的。

不过由于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仍然处于非常滞后的发展阶段,中外合资的汽车企业发展实力并不明显,外资的投资力度也十分薄弱。而且中国与外资进入的合作方式基本采取了“交销匙”的模式,即外方提供生产设备、技术支持、工艺流程和核心零部件。

而合资企业的技术部门仅仅只是进行辅助性的生产技术管理、工艺匹配和质量检测,只是在一些非关键性零部件进行国产化。在这一阶段,中方主要是以“学生”的身份向欧美等跨国汽车公司进行学习,在合作中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中方取得的主要成果是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合资之路。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汽车生产技术。同时打开了外资进入中国汽车产业的渠道,为外资后续的加速进入奠定了基础。

2.外资加速进入阶段(1994-2001)

1994年初,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正式刊文颁布,首次明确鼓励中国汽车产业利用外资合作进行发展,为外资加速进入中国汽车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出台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一政策的出台结束了中国汽车产业过去40多年的计划体制发展阶段,首次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产业核心。同时还强调解决中国汽车产业一直存在的散、乱、小的问题,促进汽车企业向规模化生产,推动合理化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的兼并重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以及中国汽车产业市场化进程不断提高,跨国汽车公司正加速进入中国,他们积极寻求机会在中国大陆与本土汽车企业进行合作,掀起了一股股汽车产业合资热潮。这一时期,全球最强的“6+3”跨国汽车企业集团以及意大利的菲亚特汽车公司、韩国现代起亚也都先后进入了中国汽车市场。

像中日合作成立的华利汽车有限公司、中国和瑞士合作建设的西沃客车有限公司,上汽集团与美国通用公司合资的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以及东风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和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等,都是这一时期中国汽车产业与外资的合作项目。

这一阶段随着外资加速进入中国汽车产业,同时带来更多、更规范的企业管理和生产标准以及汽车生产技术,合资企业生产的汽车产品也逐渐向国际市场主流标准靠拢。在这一阶段,中国本土的汽车企业也逐渐重视核心技术的研发,同时在项目开发中大力培养自己的技术研发团队。

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汽车市场空间也不断扩大,跨国汽车公司也越来越重视中国汽车市场,他们指导合资企业对生产的汽车产品进行局部改进和功能开发,以适应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需求。

虽然中国的汽车企业还无法在汽车开发软件、核心零部件以及研发设计流程等领域有所突破,但中方企业的技术团队已经能够逐渐消化引进的汽车相关技术以及与汽车功能有关的适应性开发项目上做出一些技术贡献,中国的汽车研究人员在汽车产业的技术积累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3.外资全面进入阶段(2002年至今)

2001年12月,中国结束了长达15年的入世谈判,终于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融入世界贸易的大家庭。中国汽车产业市场也随着中国的入世获得了进一步的开放,这为中国汽车产业与外资更高层次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政府根据对世贸组织的承诺及时调整了国内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4年,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就作出了取消外汇平衡、汽车及零部件国产化比例、出口实际规定等限制要求。

通过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制度与世贸组织规则相接轨,完善了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大大提高了外资进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信心。可以说,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转折点。

二、外资进入中国汽车产业现状

中国汽车产业利用外资规模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局面和发展机会,作为国际化程度很高的汽车产业,中国的汽车市场规模日益壮大。跨国汽车公司也是纷纷提高中国在它们全球发展战略的地位,积极加强在中国的竞争与合作,扩大对中国的汽车产业投资规模。

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发展红利和中国在汽车产业领域制定的优惠政策,以及中国拥有的巨大汽车消费市场,这些都是跨国汽车公司对中国汽车产业投资的主要驱动因素。

2010年至2012年中国汽车产业吸引外资保持较高的水平,主要是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迅速投入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影响,以及中国市场强大的消化能力。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外资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投资也是水涨船高,2011年,中国汽车产业合同利用外资118.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7.3亿美元,均达到近10年以来的新高。不过从2012年开始,外资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投资金额呈现连续下降的趋势,至2015年下降到近10年以来的最低点。

造成外资对中国汽车产业投资金额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2012年以后,全球汽车产业发展速度逐渐减慢,一些跨国汽车公司甚至出现严重的经营问题,外资的整体热情不高;二是由于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引导,中国政府大幅提高汽车生产的自主化率,还加大对外国车企的反倾销审查。

从而造成外资对中国汽车产业投资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资的投资热情。但中国的汽车市场毕竟是全球最大的市场,此后外资逐渐恢复了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投资热情,尤其是2018年底,中国政府批准了特斯拉在上海建设新能源汽车超级工厂,2019年中国汽车产业合同利用外资又超过了100亿美元大关。

在这一阶段,丰田、日产、本田、大众、奔驰、通用、福特以及现代等汽车公司均在中国汽车市场投入重金,积极开展生产扩张计划。2019年,中国拥有7个主要汽车产业基地,基本涵盖了全球主要跨国汽车公司的合作项目。

其布局也有很强的空间集聚效应,由北到南,中国本土主流的汽车企业也基本涵盖其中。这一时期,中国民营汽车企业异军突起,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不仅越走越远,更是越走越宽,涌现了像长城、吉利、奇瑞等一批优秀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

近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以特斯拉、吉利、蔚来、比亚迪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发展迅猛。吉利汽车更是在2010年收购了沃尔沃100%的股权,把中国汽车产业的威望推向了全球的顶峰。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获得突破,未来中国仍然会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全球资本对新能源汽车的追逐,中国也必然会是那个最受青睐的。2018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获准动工,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已经开始交付新车,创造了又一神话的“中国速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