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困惑:宝宝怎么这么爱出汗,连睡着了也是满头大汗的,这是缺钙了,还是身子太虚弱了?需不需要进补?其实,宝宝大多数的出汗只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并不一定是身体虚弱和疾病的症状。家长不需要太过担心,也无需额外补充什么。但如果宝宝除了出汗多,还伴随其他症状,则需警惕疾病的可能。

生理性多汗属正常现象


(相关资料图)

所谓生理性多汗是指小儿身体健康生长发育正常,无疾病引起的入睡后多汗。这类出汗是正常的,家长无需过分担心。只要把引起多汗的原因排除,宝宝多汗的现象就会消失。

婴幼儿期小儿新陈代谢旺盛,加上活泼好动,入睡后也可出汗,多见于头颈部,常在小儿入睡后半小时内发生。生理性多汗一般都可以找到明显的外因,如夏季天气炎热、室温过高、被子盖得太厚等,使得宝宝过热而出汗多。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着凉感冒,于是总会以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判断宝宝所适宜的温度,睡觉时给宝宝盖得厚厚的,其实这样容易造成宝宝出汗多。小儿的脑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健全,再加上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一旦环境过热,身体就需要通过排汗散热调节体温。

此外,很多宝宝有睡前喝奶的习惯,人体在进食后,机体会产热,即使睡着了,这种进食后产热的现象也会存在,尤其是在进食高蛋白食物后,产热的现象会更加明显。因此,宝宝如果吃着奶睡着了,或者刚吃完奶就睡,就容易出现满头大汗的现象。

多种疾病可致宝宝多汗

虽然大多数宝宝的出汗问题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孩子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则需警惕疾病的可能。

多汗常见的病理因素之一就是佝偻病。该病多发于2-3岁,患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和骨骼两方面的变化。患病早期患儿骨骼变化不明显,仅有一些不典型的精神症状,如不够活泼、脾气暴躁、爱哭闹磨人、睡眠不安易惊醒等。此外,与环境因素无关的多汗,在多汗的基础上会出现“枕秃”。宝宝患佝偻病是因为缺少维生素D。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带宝宝到户外晒晒太阳,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宝宝对钙的吸收。同时,遵医嘱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如果在排除捂得太多的情况下,宝宝不仅前半夜出汗多,后半夜及天亮前也爱出汗,同时还伴有低热、疲乏无力、食欲减退、面颊潮红等现象,则应警惕是否患有结核病。如宝宝疑似感染了结核病,应及时前往医院做胸部CT检查或结核菌素检验,以便及时诊断,一旦确诊,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

有些宝宝在大病、久病后身体比较虚弱,也会有出汗比较多的现象。此类儿童除了有多汗症状外,还常伴有胃纳不佳、厌食、生长发育慢、反复呼吸道感染、神疲乏力等肺脾两虚的症状。家长应注意改变喂养方式,提高孩子的机体能力,必要时可以带孩子到中医科请中医师根据宝宝的身体情况进行调理,辨证施治。

中医辨治小儿多汗症

很多情况都可能会引起小儿多汗症。如生理性的因素,生理性多汗往往不需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家长只需去除外界诱因即可,如减少衣物、注意居室通风、温度适宜等。此外,感染性的高热、内分泌激素代谢紊乱、神经功能紊乱、虚脱、服用某些药物或内分泌系统疾病等会导致病理性多汗,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等,应明确诱因后进行对症治疗。

小儿多汗症可以采用中医药进行治疗。从中医的角度分析,小儿多汗症往往是由于气虚所致,气不能固摄体内的汗液,导致汗液外泄形成多汗症。治疗时主要应用一些固表止汗的药物,如常用的牡蛎散、玉屏风颗粒、虚汗停颗粒等。

小儿多汗症还可以选择中医理疗进行治疗,如小儿推拿、药浴、艾灸、穴位贴敷、刮痧、食疗等,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平衡阴阳,恢复正气,调理体质的作用。

如何护理小儿多汗症

找出多汗原因

家长发现宝宝出汗多,首先应找出多汗的原因。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手脚温度低,便给孩子添加衣物,将其包裹得严严实实。穿戴太多会影响皮肤正常散热,出现出汗量增多的情况,家长应根据需要为宝宝适度增减衣物。怎样才是一个合适的度呢?家长可以摸宝宝的颈后背,如果手脚温暖,颈后背温暖而不湿润,则是合适温度。睡前不宜玩得太过兴奋,睡前一个小时尽量以安静的亲子活动为主。家长要注意居室通风,宝宝入睡后,不宜捂得太严实。

及时补充水分

在干燥季节或者出汗较多时,家长应及时为宝宝补充适量水分。水温最好控制在20℃-25℃。

及时给宝宝擦干汗水

白天宝宝活动量大时,可以在背后塞一条汗巾,活动后擦干汗水,并及时更换弄湿的汗巾和衣物。宝宝的贴身衣服,最好选择透气性好、吸水性较强的纯棉材质。

排除其他并发疾病症状

小儿出现多汗症时,家长应仔细观察孩子是否还出现其他症状,及时到医院诊断引起多汗症的原因并接受进一步诊治。

文/许莉莉 戈晓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