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主要是对就诊患者的血液标本中各种血细胞进行检测所使用的方式,其中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红蛋白等指标,以此为基础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血常规所检测的项目一般为20多项。以下对血常规检测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红细胞(RBC)


(资料图)

红细胞,又称为红血球,是人体血液中最为普遍的存在,这也是血液运输氧气的主要媒介,并且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红细胞当中,包含了很多血红蛋白,因此呈现出红色。

红细胞计数:主要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如果低于正常值,说明患者贫血,如果高于正常值,则说明患者有一定的疾病基础。

红细胞升高:可能是由于血液浓缩、缺氧或者肺气肿等因素引发的,除此之外,还可能是肿瘤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降低:主要说明患者有大量出血或贫血的情况。①由于红细胞生成而减少,主要是由白血病引发;②由于急性大出血或者人体组织损伤而引发;③合成障碍,缺乏铁、维生素B12等。

血红蛋白(HGB)

血红蛋白,判断人体贫血的重要指标,通常正常值在120-160 g/L之间。血红蛋白是人体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能够与氧进行结合,将二氧化碳和氧气充分融合。我们的血液之所以是红色的,主要是血液中含有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生理性升高:①大量出汗;②没有及时补充水分;③高原居民;④新生儿或刚出生的胎儿;⑤恐惧或者剧烈运动之后等。

血红蛋白病理性升高:①出现连续呕吐;②伴随反复腹泻;③出现大面积的烧伤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④先天性的心肺疾病,也可能因某些肿瘤、肾脏疾病等。

血红蛋白生理性下降:由于贫血导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贫血的程度。

血红蛋白病理性下降:由于慢性或者急性失血而导致的贫血。主要是患者造血物质出现障碍或缺乏而引发的贫血,比如海洋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免疫性溶血等。

白细胞(WBC)

白细胞主要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由于前三种细胞胞质内含有嗜色颗粒,因此又为粒细胞。白细胞主要承担着与疾病进行斗争的重要使命,一旦发现病菌侵入人体,白细胞就会变形,通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的部位,将病菌进行吞噬和包围。

在拿到化验单时,一般排在第一项的就是白细胞,白细胞作为人体的免疫细胞,通常是奋战在抗感染的第一线,一旦细菌、病毒入侵,白细胞就会对其进行围剿,在相应的血常规指标中,表现为数值升高。

白细胞总数升高的主要原因如下:①白细胞的数目有一定的小幅度升高,是由细菌感染引起;②白细胞的数目较大幅度的升高,可能是白血病。

除了以上病理性的原因之外,由于疼痛、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女性妊娠分娩都有可能使白细胞不断增高。除此之外,时间上也有一定的区别,正常情况,下午会比早上略高。

白细胞总数出现下降,则意味着身体的抵抗力变差了,具体原因如下:①出现寄生虫或病毒感染;②出现过敏或中毒;③服用了对白细胞有影响的药物,比如治疗甲亢以及抗精神病的药物;④低增生性血液病,出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低增生白细胞等。

通过继续分析,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中性粒细胞增多,通常是由于细菌感染引发;②淋巴细胞增多,通常是由病毒感染导致;③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通常是由过敏或寄生虫感染导致;④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多由于中毒引发;⑤单核细胞增多,通常是由伤寒、疟疾、结核等引发。

血小板(PLT)

血小板,哺乳动物血液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骨髓巨核细胞分裂而脱落的小块细胞质,具有凝聚、释放、黏附、促凝及血块收缩等功能,参与凝血与止血过程,并且具有止血、器官移植排斥、血栓形成等生理以及病理的作用。

血小板是人体当中的“维修队”,一旦出现血管破损的情况,血小板是第一个赶过去的,它们凝聚在一起,对伤口进行修补,以起到凝血、止血的作用。由于炎性反应、伤口愈合以及血栓形成等病理或者生理原因,血小板减少,容易造成出血不止。而如果血小板过多,易凝固会增加血栓的风险。

血小板增多:出现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以及骨髓纤维化等。

血小板减少: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超敏C反应蛋白是由于肝脏合成等一系列的刺激作用而产生的急性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结合在一起能够用来判断是否患感染性疾病。超敏C反应蛋白不管是病毒性还是细菌性感染都会升高,因此不能用来判断病毒感染或者是细菌感染。但超敏C反应蛋白更加敏感,一旦患者病情发作,超敏C反应蛋白会早于白细胞计数而不断增高。因此,可以作为早期感染的重要指标。

我们在拿到血常规化验单后,除了看各项小指标之外,还要重视看后面的参考区域,如果化验单的异常值只比参考值高或者低一点,意义并不是特别大,只有当参考数值与参考的正常值相差10%以上,异常结果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由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血常规检验报告单的数据只能作为参考依据,需要医师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必要时做更深入的检查。

文/王喜尧(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