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研究表明,肺是人体中最为“娇嫩”的器官,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或内在因素的影响。若患有呼吸系统疾病,需采用肺康复进行治疗干预。

肺康复也被称作呼吸康复,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评估后,再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比如运动训练、呼吸训练、长期氧疗、营养支持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但一些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不够,对药物依赖性强,对康复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有加强肺康复知识的普及,提高患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识及处理能力,强化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并积极参与到疾病管理中,才能使更多患者获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什么是肺康复

肺康复主要是针对肺病患者的一项综合治疗。

研究显示,所有伴随气促、咳嗽、运动耐量下降、呼吸困难、咳痰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以及经过药物治疗后仍有功能下降(运动能力下降、生活质量受影响)的患者均需进行系统性的肺康复治疗。经过系统性的肺康复治疗,可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气促,提高其运动能力。早期进行肺康复介入,可减少患者反复住院的频率,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

为什么要进行肺康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很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研究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死亡的原因主要为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会导致患者呼吸不畅,而出现呼吸衰竭后,会导致肺内出现炎症,进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

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来说,需科学用药,坚持运动,预防疾病急性发作,缓解气促症状等。以“运动治疗、患者自我管理教育、行为改变”为核心的肺康复计划,可以有效减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改善气促等不适症状。系统性的肺康复干预,可以减轻患者因呼吸功能下降而出现的症状,降低对其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的影响。肺康复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哪些人群适合做肺康复

临床上适合开展肺康复治疗的人群如下:(1)患有支气管扩张、肺动脉高压、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2)经过胸腹部手术,且在围手术期的患者。(3)患有脑卒中、神经肌肉疾病、高位脊髓损伤以及胸壁等继发性呼吸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患者。这些疾病会使呼吸功能以及呼吸肌力减退,而脑卒中会导致肺部出现感染,发生咳痰、咳嗽等症状,致使病情加重。

哪些场所可以开展肺康复

场所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患者能否坚持肺康复并长期获益。医院住院部、门诊、社区甚至居家等,都可开展肺康复治疗。在住院期间,只要没有绝对禁忌证,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为其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方案,即可开始行肺康复,此为医院内康复;待病情平稳,进入疾病稳定期后,患者可过渡至社区医院继续进行巩固康复训练,此阶段由社区医院医师、护士等指导;部分稳定期患者因为各种原因,如行动不便等无法进行社区康复,可通过互联网远程平台指导等进行居家肺康复训练。

如何做好肺康复

为患者做好肺康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需告知患者戒烟。研究发现,吸烟会加速肺功能下降,而戒烟会减慢FEV1(深吸气后用力呼气的第一秒呼出的气体容积)下降速度。不吸烟者、过去吸烟者和当前吸烟者相比较,FEV1的平均年下降分别为31.5、35.5和40.1ml。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戒烟后,可延长生存期,增强肺功能,同时减少并发症。

长期氧疗。长期氧疗可以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慢性低氧血症,进而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对于无法外出活动的患者,动态氧疗可以增加他们日常交际、锻炼以及旅行的机会,打断慢性呼吸疾病的恶性循环。

指导患者开展呼吸训练。①腹式呼吸。用鼻缓慢深度吸气,吸气时需鼓起腹部,保持胸部不动;呼气时需做缩唇动作,慢慢吹出气体,同时使腹肌收缩,加大腹内压,全力呼出气体。呼吸比值为1:1.5-2,1分钟呼吸7-8次,每次训练时间在10-30分钟,每日需训练2次。②呼吸抗阻训练。呼吸抗阻训练是在呼气时增加阻力的一种训练,包括发音呼吸、吹瓶呼吸以及缩唇呼吸。其中缩唇呼吸需闭嘴经鼻腔吸气,再做鼓腮、缩唇动作,慢慢吸气,保持4-6秒,每次训练15-30分钟,每日训练3-4次即可。

营养支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因为呼吸负荷持续加重,会消耗其更多的能量。而由于患者心力衰竭、气急缺氧等,导致患者无法摄入更多饮食,会有营养不良的情况出现,营养不良又会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提供针对性的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营养状态,进而增强患者的活动耐力。

心理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病情反复发作,常出现心慌、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不良症状,心理上很容易产生焦虑感或恐惧感。多次到医院进行治疗,会增加患者的经济压力,再加上其社会活动受到限制,也很容易让患者有焦虑或抑郁的情绪。若患者家属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对患者的关心,患者在心理上会有孤独、自卑等不良情绪出现。患者需长期服用药物,有些药物会导致患者心理出现紊乱。因此,需重视患者的心理干预,指导患者积极调整生活习惯,家属也应与其沟通交流,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还可以通过练习书法、跳舞等方式来转移患者注意力,降低其对疾病的关注程度。

文/张梓楠 屈妍(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