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在临床上分为全身麻醉和区域麻醉。二者具有较大差别,全身麻醉主要作用于患者的大脑;区域麻醉指麻痹患者的神经系统,分为大区域麻醉和小区域麻醉。

麻醉前的准备事项

麻醉师在开始麻醉之前需要做好两件工作。一是麻醉师通过检查,深刻认识患者的实际生理情况,明确用药禁忌。


(相关资料图)

二是麻醉师对患者进行手术前的访视,普及相关知识,了解是否存在影响麻醉操作的病史、家族史,比如经常性服用安眠药物的患者,麻醉起来比较困难,药量需要逐渐增加。通过访视,麻醉师可以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信息,帮助患者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增加彼此的信任。

麻醉方式的选择

从患者自身安全的角度出发,来选择适合的麻醉方式。区域麻醉对身体影响较小,也可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清醒的状态。另外,可以使用药物让患者安眠,降低恐惧感,但这种安眠方式与全身麻醉大有不同。

半身麻醉。半身麻醉分为脊髓麻醉和硬脊膜外腔麻醉。脊髓麻醉是通过脊髓腔被注射相应的麻醉药物;硬脊膜外腔麻醉是将留置针放在硬脊膜外腔当中,再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麻醉。在半身区域麻醉状态下,患者可以保持头脑清醒,并且可以自主呼吸。半身麻醉所需药量较少,对患者本身心肺功能、内部器官功能等影响较小。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包括诱导、维持、恢复三个阶段。患者在麻醉前需建立相应的静脉通络,连接监测仪,便于观察麻醉之后的生命体征。

诱导阶段。该阶段通过静脉注射麻药,让患者从清醒逐渐变成麻痹状态。患者在静脉注射相应的麻药之后,意识逐渐由清晰变得模糊,生命体征发生较大变化,需要医师全程监测。

维持阶段。准备手术时,医师需要根据患者麻醉的深度和药物作用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用药剂量。

在维持期间,医师需实时监测,观察手术对患者的影响,必要时展开治疗,保障患者自身安全。

患者在麻醉前需要配合的事项

患者在麻醉前8个小时内需禁食,所有食物和饮料都不可以。婴幼儿禁食时间缩短在4-6小时。

患者在麻醉之前要脱去身上的衣服,以及眼镜、手链、手表等饰品。

患者在麻醉之前不能化妆,如此不利于医生对患者脸色的观察。

手术后,部分患者需要在床上解决大小便问题。所以患者可以提前练习床上大小便与自主呼吸,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患者在麻醉之前需要充分休息。

患者如果戴假牙,麻醉之前需将假牙取掉,防止麻醉插管脱落。

患者需谨遵医嘱,不要对医生隐瞒情况。

麻醉的风险

麻醉存在一定的风险,由手术方式与患者自身实际情况等多种因素而决定。

部分麻醉药物对患者自身呼吸和神经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是体质特殊的患者,部分小区域麻醉也会影响身体。若麻醉师没有高度重视,患者有可能会发生意外。

患者群体不同,病情也不同,麻醉风险的概率也有所不同。若是按照麻醉风险大小进行估算,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排在前面。主要原因是麻醉药品对循环系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患者的心跳、血压等都可能受影响。特别是本身患有循环系统急慢性病的患者,属于麻醉发生高风险的人群。另一个是肥胖或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发生麻醉风险的几率较高。麻醉药物具有抑制呼吸的作用,部分肥胖患者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器官功能减弱,抵抗麻醉风险的能力较小。

术后止疼

手术后的疼痛影响患者身体的复原,开展术后止疼,能有效帮助患者恢复。传统止疼方式是使用佩西汀对肌肉进行注射,刺激患者神经,进而产生兴奋感觉,达到术后止疼的效果。但该种方法存在较多缺点,逐渐不被采用。

目前比较普遍的方式是硬脊膜外注射或者是患者自控式止疼方法。

硬脊膜外腔止疼法。在患者的硬脊膜外腔中,装置一个导管,术后使用吗啡类止疼剂,通过导管注入,以消除疼痛感。作用位置靠近中枢神经系统,但是所需要的药剂量逐渐减少。

患者自控式止疼法。给患者静脉注射药物,但所有药物都需要经过一个程序设定的机器。在患者感觉到疼痛时,机器向患者自动给药,及时把握住给药的剂量与时间,不会存在给药过量的现象。

文/张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麻醉科)

推荐内容